“一带一路”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合作机遇
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何文波表示,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提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传统危机尚未解决,逆全球化思潮又卷土而来,世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认为最主要的信号就是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心系人类共同命运方面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并付诸行动,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先导,开创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新局面。”何文波表示。
“作为金属矿业领域的跨国企业集团,我们从习主席在论坛上宣布的一条条具体而非常有诚意的举措中,看到了国际合作机遇的增加和空间的拓展。”何文波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陆地面积的34.6%,人口总数占全球人口的60.2%,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就有色金属而言,该地区生产了世界71.1%的精炼铝、62.8%的精炼铜、59.4%的精炼铅、54.7%的精炼镍、81.4%的精炼锡和63.8%的精炼镉。对我们来说,在矿产资源领域开展合作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此外,何文波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我国有能力、有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和丝路基金的推出,也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中国五矿下属中冶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运营服务商,可以在此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要做“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
中国五矿从成立以来,曾长期发挥中国金属矿产品进出口主渠道的作用,在走出去方面有着先天的渠道和信息优势。随着公司的转型发展,中国五矿走出去的形式不断拓展,从单纯的贸易领域拓展到产能合作、矿业投资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主力。
“习主席于2013年秋天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后,我们高度重视,在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主营业务发展,大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将‘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写入公司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践行者’与‘资源安全保障者’‘产业升级创新者’一并,成为公司‘十三五’期间的三大发展战略。”何文波表示。
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五矿充分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贸易、矿业投资、海外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不断拓展,开辟新的国际合作空间。“拿海外工程承包来说,2016年一年,中国五矿海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加了39.55%。”何文波强调。
何文波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截至目前,中国五矿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开展业务,已设立全资及控股企业共91家,布局覆盖了近一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种类涉及工程承包、资源开发、金属冶炼、矿产品贸易、房地产开发、融资服务等多个领域,聘用员工超过1.3万人。在贸易领域,中国五矿在沿线4个国家设立7家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其中与波兰铜业集团开展了近20年的电解铜贸易业务,使中国五矿成为从波兰进口商品总额最大的贸易商。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国五矿在南亚和中亚地区拥有巴基斯坦的山达克铜金矿项目、杜达铅锌矿项目,以及阿富汗的艾娜克铜矿项目和老挝的Sepon(车帮)铜金矿项目。在工程承包方面,中国五矿目前在建海外项目共275个,合同金额达138.99亿美元,其中台塑越南河静钢铁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承建的最大钢铁EPC(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
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要做好三项准备
“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互利共赢。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
“从金属矿产资源领域来说,首先一个大的前提我认为就是秉承‘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真正实现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区域内多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却亟需来自外部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支持。而我国部分资源需求缺口大,同时拥有先进的开发技术、雄厚的资金保障和广阔的市场,与这些国家形成明显的资源和优势互补。因此,我国要与这些国家在技术、资金、经贸、人才等多个领域加强务实合作,构建周边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其中,企业是绝对主体,是推进互利合作的中坚力量。”何文波表示。
何文波指出,中国金属矿产类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准备:
一是专业化。金属矿产行业是一个专业行业,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资产并购、投资,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务经验,不能扎堆、蜂拥而上。经过了这些年的实践,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已经越来越理性、专业。在有的项目上,中国企业也开始抱团出海,形成合力。比如,中国五矿组成联合体,收购秘鲁邦巴斯铜矿,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二是本土化。本土化的发展策略是企业走出去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金属矿业领域,一个矿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就业,并且造福当地社区;而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关系,是矿区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五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是进行矿业投资还是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注重属地化发展,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为属地社区、居民改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等。
三是重规则。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注重遵守我国和项目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注重跨文化融合,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保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三个建议促进金属矿产行业更好走出去
何文波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我国金属矿产行业在国内发展和走出去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源瓶颈矛盾突出。我国铜、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80%,这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我国企业在海外过度无序竞争,容易抬高收购成本;在获取海外工程方面也相互竞争,减少了合理利润,这些最终都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三是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全产业链服务功能,走出去的时间也比较早,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我国一些新的走出去企业还需要重新“试水”,重交学费,这既降低了走出去的效率,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利益。
“基于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个《关于建立“一带一路”产业服务平台,引领金属矿产行业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的建议》的提案。”何文波透露,他主要提了三个建议:
一是培育我国金属矿业航母,建立海外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议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我国海外资源保障体系,研究制订海外矿产勘查计划,设立海外矿业开发基金。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培育我国金属矿业航母,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的矿业合作,并发挥产业组织功能,引领我国企业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产能合作。
二是加强海外投资的协调和监管,研究制订完善海外投资法规。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职能重叠和监管缺失问题同时存在。建议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制订完善对外投资管理法规。同时,建立由政府指导,行业协会(商会)牵头,企业参加的国际产能合作联盟,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减少和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三是发挥大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建立全产业链共享服务平台。建议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全产业链服务功能,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国际产能合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资源获取、项目开发到运营服务的全流程、全周期、一站式服务,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