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hma daibao cshma lianmeng english shangwu paiming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河钢首钢否认合并 市场化或为推进路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6  浏览次数:5

  日前,钢铁业界传出河钢和首钢要合并的消息,不过河钢和首钢都否认了传闻的真实性。

  钢铁业界人士认为,河钢和首钢合并传闻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执行层面,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思路。国家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探索,形成我国钢铁行业国企改革的样本,尽管河钢与首钢都否认了双方合并的消息,但并未否定双方之间合并的可能性。

  跨区域重组鲜有成功案例

  从长远考虑,兼并重组是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一种方式,钢铁企业合并可以增强行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以及提高行业集中度。2005年12月,民营企业建龙集团参与通钢重组。2008年初,通钢严重亏损,建龙集团以股权分立的形式退出。2009年,钢铁行业宏观形势好转,通钢开始重新盈利,建龙集团“杀回马枪”控股通钢,通过“一进一出”获得吉林精品钢基地和通钢原有的矿山所有权,并将进口铁精粉造成的巨额亏损转嫁给通钢。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国资委向通钢集团高层传达增资扩股决定: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至66%,吉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引发争议。最终吉林省政府宣布终止重组方案,建龙集团永不再参与通钢重组。

  2005年12月,武钢与柳钢签署联合重组协议,双方共同出资设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并计划投资600亿~700亿元,在防城港打造一座年产千万吨的现代钢铁城。但到了2015年,随着广西区国资委的退出,柳钢与武钢这场跨区域重组宣告失败。2008年,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并先后并购了青岛钢铁、齐鲁钢铁等省内钢铁企业,但到如今,山东钢铁所兼并的企业仍然各自独立,山东钢铁总部并没有实际的财务权。

  根据上一轮兼并重组的经验来看,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的模式大致包括:宝钢集团基于市场化原则对八钢和韶钢等的跨区域重组模式、河北钢铁和山东钢铁的政府主导模式、唐山民营钢企之间的抱团取暖模式以及打通国营和民营的渐进式股权融合模式。不过,我国钢铁企业上一轮兼并重组并未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河钢整合省内几家钢铁企业相对成功外,其他跨区域的钢铁重组基本都没有成功。

  以重组去产能难度较大

  我国钢铁行业经历2015年的全行业亏损后,去产能已经迫在眉睫。对此,国家政策明确表示,要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要求在全国形成3~5家超大型钢铁集团。如果传闻中的河钢与首钢重组,显然符合这一政策要求,因此在武钢与宝钢重组进程开启之后,河钢和首钢重组重新被人提及。在国企改革和钢铁去产能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巨头之间的平行合并并非可取的模式,强强联合往往会伴随很多潜在问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国企比例占比较高,国家能推进的兼并重组主要集中在国企层面,但需要淘汰的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通过政府力量无法实施。就是说,若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达到真正去产能的目的,实施难度有点大。种种信息表明,河钢和首钢两者之间的跨度太大,远不如宝钢和武钢重组那样来得方便。2005年2月,首钢搬迁方案正式批准,开启了首钢搬迁的进程,直至2010年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区厂区的炉火全部熄灭,才宣告搬迁进程的完结。而早在首钢搬迁之初,首钢与河北省钢铁业就进行过一次不太成功的重组试验,但两者之间整合的难度太大,最终无疾而终。

  当时,首钢与唐钢共同出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由首钢控股。但是到2008年,在全国各地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大潮中,河钢开始对唐钢集团进行兼并重组,在此过程中首钢逐渐失去了对唐钢的控制权。原本首钢希望通过整合唐钢,最终形成一个新的钢铁集团,但结果却是河钢整合了唐钢、宣钢、邯钢等,最终形成了河北钢铁集团。可见,首钢在上一轮重组过程中,没有占到主动权,以致在此后的数年中,并未再提及关于河钢与首钢的重组话题。其中,资本效率与政府效率的不同步是上一轮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最大问题。

  如今,针对河钢与首钢两者重组的传闻,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两者之间重组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涉及的范围太大太广: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发展战略完全不同,并且分属于不同省份的国资委,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主要涉及包括政府和企业主体的利益分割和内部管理上的分配,企业当家人不同,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不同,重组难度十分大。而且,河钢和首钢分公司太多,在双方企业兼并重组之后的资产、业务链条等要素资源的融合以及企业间战略、人员、管理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

  重组需按市场化推进

  对河钢和首钢重组持肯定态度的人士认为,尽管两者之前发展战略不尽相同,但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相互融合可以淘汰同质化或者相对劣质的产品,实现同一区域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去产能,有助于改善京津冀区域的供应环境,怎么看都是一件有利的事。虽然河钢和首钢分属不同省份的国资委,但都同属于国企,而且首钢搬迁至河北之后,本身就兼并重组了通钢等企业。同时,除了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及重组这个大前提,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同样是重组的催化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方面的加速推进将促进京津冀三地工业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而国企改革和兼并重组将是未来京津冀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因此河钢与首钢兼并的可能性较大。

  在钢铁企业大洗牌的背景下,被收购重组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理想的钢铁企业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但是还有不少企业恐将面临退出的命运,其中首先面临清退命运的就是那些僵尸企业。不管是重组还是清退,对于钢铁企业和行业本身来说都是痛苦的,如何让钢铁行业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要对过往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包括企业自身的产权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层面对钢铁行业的引导模式等。但不论怎样,在新一轮的重组过程中,钢企要避免过往重组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对此,有观点认为,我国钢铁业真正的重组路径需要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推进,从企业的互补性和产品结构等方面自由组合,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才能避免重走“整而不合”和“拉郎配”式的重组老路。来源:机经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粤ICP备09005532号-1
粤ICP备09005532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