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钢铁贸易摩擦不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时表示,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和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化解过剩产能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在此之前雅各布·卢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发出质疑,并直言中国的钢铁过剩问题“破坏并扭曲”了全球市场。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结合以往数据及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去产能行动,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强有力的回击。
楼继伟:中国已不是计划经济
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雅各布·卢表示,中国必须制定政策,大幅减少一系列受产能过剩影响的产业的产量,尤其是钢铁和铝业,这对国际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至关重要。言外之意便是美方再度把当前全球钢铁市场的困境归罪于中国。
从数据上看,中国确实是全球钢材生产的大国。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中国目前供应了全球50%的钢铁,产量远远大于任何单一国家。今年一季度,中国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0倍。中国钢铁存在产能过剩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但对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破坏全球钢铁市场的说法,楼继伟从两方面予以了明确的反驳。他回应称,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步积累起来的,但在2009-2011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50%以上的份额。“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表现抢眼,这自然也就带动了煤、钢、水泥等产能的增长。”楼继伟说。
而在中国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楼继伟更是直言,“中国早已不是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无法向企业下达硬指标,特别是如今钢铁行业内,5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企”。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也表示,实际上中国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钢铁产品,支援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钢铁扰乱国际市场的说法并不妥当。另外,中国一直以来都秉承着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的原则,反而还加以管控和限制。
国内市场是钢材消费主力军
而对比中国每年的钢铁总产量,出口更是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1.24亿吨,而去年的钢材出口为1.12亿吨,仅占总产量的10%。
王国清表示,中国每年生产出的钢材大部分都用于了国内消费。综合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国内每年消费钢材6.5亿-6.7亿吨,其中,房地产领域的钢材消费能占到30%,基建领域消耗钢材也有20%左右。
此前中钢协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我国去年粗钢的表观消费量为7.0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3.2%。毫无疑问,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消费市场。
而从数据来看,美国频频对中国钢产品发难的立场实则也不够牢靠。中国去年钢材出口量为1.12亿吨,其中,对东南亚七国、中东九国、韩国及印度的出口就已经超过了总量的50%。换言之,中国钢铁出口的主要流向是亚洲地区。
另一方面,美国固然是钢材进口大国,但美国钢材的主要进口来源是除了中国及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地区。
中美两国在钢铁领域的交集实则少之又少,但美国却是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曾表示,一方面美国逐渐重视起中低端领域的钢材市场,这难免与中国的相关产品形成冲突。但本质上,美国还是想借“双反”的名义实行对本国企业有利的贸易保护。
政策市场联手化解过剩产能
尽管在钢铁领域频遭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围剿”,但中国依然拿出了负责任钢铁大国的姿态,不仅不鼓励钢铁大量出口,还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着手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白明就表示,从客观角度来看,中国对世界钢铁市场的输出必然是有节制的,因为如果国际钢铁市场压力过大,那么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国肯定也会受到牵连。
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今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为“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业去产能提出了“五年减产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具体要求。
在王国清看来,未来钢铁产能的化解将主要围绕政策引导及市场配置两方面来展开。王国清认为,首先必须保证所有企业在同一个标准下生存并竞争。“比如之前有的钢企环保意识较强,但由于配套的支出也较高,企业经营很困难。反而是那些责任意识不强的企业因为节省支出而利润丰厚。这就需要政策来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标准来划定企业生产的门槛。”王国清说。
另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王国清说,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是倒逼企业创新改革的利器。部分钢企会不适应并跟不上市场的步伐,这种自然淘汰也是削减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