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到了阶段更新、结构转变、动力切换的关键时期,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创新动力正在形成,开始进入减量发展新阶段。据悉,正在编制中的《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或将于6月份出台,其中将发展目标锁定为“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大型结构性重组、遏制行业无序竞争、加大产品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以及鼓励企业走出去”等。
据相关人士透露,产业结构升级成为《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将遵循三大发展主线:一是去产能化,二是补齐环保欠账和实现绿色发展,三是拥抱互联网和多元化发展,其中转型与升级成为重中之重。
支持企业减量重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决定了国家“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路径,将其与钢铁行业的运行特点相结合是谋划《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导向,其中化解产能过剩、兼并重组成为《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4%,属于严重过剩范畴,且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指出,我国钢铁工业要实现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抓住产能过剩这个“牛鼻子”。2016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压减钢铁产能1亿~1.5亿吨。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在适应新常态、加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传统产业中高污染、高耗能的典型代表,钢铁行业通过结构性重组促转型升级已是必然。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有力抓手,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加快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将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以优势企业为兼并重组主体,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减量布局调整,支持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减量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形成1~2家超亿吨粗钢产量企业,3~5家5000万吨级以上企业,6~8家3000万吨级以上企业。
深层次调整优化将展开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进步,品种质量、服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逐步提高,尤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钢铁区域产业布局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愈发明显,深层次调整优化钢铁产业发展布局,对钢铁产业转型、重装上阵意义重大。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分析师徐莉颖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依然过低,其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是造成钢铁行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钢铁企业效益较差的重要原因。从总量上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能新增4亿吨,“减量调整”和“等量淘汰”要求都未达到。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多是利用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展开的,产能过于分散,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竞争和产能分布不合理问题。而且,相当一批钢铁产能远离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运输,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介绍说,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规模减产、减薪、减员甚至全厂停产现象频发,“三减一停”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极为困难的新特征。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将进行深层次调整优化,并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在战略带动的区域市场,从建设钢材供应基地开始,逐步推进深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建设适度规模的钢铁厂。同时,将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一票否决倒逼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到新的发展高度,过去产能过剩、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将转向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尤其我国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一票否决制将逐步成为新常态,也将成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抓手。李新创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需要深层次调整优化,以节能求效益、以环保求生存将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及多元化发展产业是重头戏,将彻底改变过去依靠规模扩张和无序发展的方式,并通过创新应对挑战、转型应对挑战、升级应对挑战,完成去产能任务,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破冰前行。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钢铁电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促进互联网与钢铁的结合,一方面提升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流程制造业的成本、提高效率、推动技术进步、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发展新形态。
李新创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需要以减量化、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多元化、差异化、智能化、国际化、服务化“九化”协同为核心,最终实现绿色矿山、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