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博士曾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实践工作10多年,他如此剖析中国制造业的劣势:
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些还是根本性的,最主要的有三大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生产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具体而言,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落后产能占15%至20%。
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低档产品、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产品附加价值不高。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大都采用贴牌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即使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中国生产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由于附加值低,中国产品获利甚微。2011年底,美国学者发布了一份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获得的利润仅占1.8%。正因为在价值链中没有技术优势可言,尽管付出强劳动,获得的却是最底层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润。
三、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耗近37.5亿吨标准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占世界11.6%的GDP。当前,中国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社会公害。
在世界产业的分工链条中,属于中国的环节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给中国以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市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来源:全球五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