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行业网】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和韩国釜山市政府驻上海代表处组织14家韩国船舶配套企业赴南通参加中韩船舶工业合作洽谈活动,并邀请中韩船舶产业专家及企业家研讨两国船界如何取长补短,增进合作,携手度过“寒冬”。在近两年船市低迷之际,韩国船配企业频繁造访我国造船企业集聚地,表现出“抱团取暖”的意愿,但国内造船及配套企业对这一举措似乎并不买账。
江苏南通市船舶工业招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韩国船配企业以“投资合作”、“来通建厂”等名义多次开展洽谈活动,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是变相推销产品。甚至有国内船配企业负责人坦言,韩国船配企业的“合作”之举,事实上是其抢占中国船配市场的又一“组合拳”。面对韩国船配企业在我国加大力度低价销售船配产品这一形势,我国船配企业不仅要内部挖潜、维持生产,寻求生存之道,还应当大力开拓自身市场,在与韩国船配企业的竞争中争取主动。
韩潮来袭,国内船企受冲击
随着韩国国内的船配产品订单量严重萎缩,韩国船配企业感受到巨大压力,于是将目光转向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等新兴造船国家,尤其是将中国市场视为其重点开拓对象。自今年年初以来,韩国分别以石油和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为条件换取船配产品出口订单,并举办“2012年新兴市场船配物资出口洽谈会”等诸多活动。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一些中小船配企业负责人表示,韩方这一做法,已经给我国船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使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小船配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江苏镇江一家主打产品为船舶控制系统的企业的负责人直言,眼下的日子很难过,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船舶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船体建造为主,尚未完全掌握船舶动力系统、导航系统以及船舶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虽然近两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努力,使产品在品质及售后服务方面逐渐与日、韩企业的产品看齐,有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因为“牌子”不够硬而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我国造船业以建造出口船为主,国外船东往往指定用国际品牌的船配设备,几乎不让国产控制系统“登船”。 尤其是日、韩船配企业向我国倾销产品后,该公司今年的业绩明显下滑。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对此也深有感触。虽然船用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只是其产品中的一个小类,但这一业务销售业绩略有下降的迹象仍然引起了该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负责人朱小良的重视。他表示,全球经济不景气、船舶市场持续低迷、银行紧缩银根,使得很多项目被迫搁置,加上韩国船配企业频繁来华倾销,今年的产品销量远不如前几年。
外资建厂,或将使“资源”外流
自去年以来,韩国船配企业不仅在我国一些造船集聚地开展推介活动,而且在大连等沿海城市投资建厂,加快其产品在我国本土化生产的步伐。江苏一家柴油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韩国企业这一做法将使我国船配企业陷入不利境地,虽然其来华投资对地方招商引资、增加地方政府税收大有益处,但这也为韩国产品打开了销售渠道。同时,如果韩国船配企业在我国实现本土化生产,则可使其避免专利许可证限制并减轻关税、劳动力成本等压力,进而挤占我国船配企业的生存空间。这将给我国船配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是致命打击,对提升国产船配产品装船率毫无益处。
另据了解,日、韩企业新一轮对华投资项目,大多数是建设来料加工性质的船体分段制造基地。业内人士表示,其目的十分明显,一是依托中国的资源优势,降低成本;二是封锁核心技术。这样一来,我国造船及配套企业不仅在关键技术上一无所获,而且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也会向外企流失。
逆境求存,提高产品含金量
“当前,在中低端领域,一旦出现新订单,国内船配企业便会大打价格战,但是在高技术产品领域,能跻身其中的国内企业则寥寥无几。”镇江亿华船舶系统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这一状况忧心忡忡。他认为,在船市高峰期,相关企业忙于完成生产任务,疏于研发船舶配套产品,导致目前我国在船配领域特别是关键设备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
靖江一家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也指出,即使在国内船配产品价格优势很明显的情况下,大多数船东还是会习惯性地选择国外的配套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配套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逐步削弱,成本快速攀升,国内船配企业只有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含金量”, 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遭遇国外配套企业倾销时临危不惧,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